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明清中國的官方祀典與民間信仰
State Cults and Popular Beliefs in Late Imperial China 
開課學期
109-2 
授課對象
文學院  歷史學研究所  
授課教師
陳熙遠 
課號
Hist7198 
課程識別碼
123 M6840 
班次
 
學分
3.0 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五2,3,4(9:10~12:10) 
上課地點
博雅312 
備註
限碩士班以上
總人數上限:20人 
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「國之大事,在祀與戎」(《春秋•左傳》),妥善運用宗教的力量,實為為政者理國治民的要務。明清以降,我們或可透過豐富多元的史料,耙梳相關的線索,深入檢討國家祀典從中央到地方的建置與佈局。唯有掌握帝制中國的官方祀典所規劃的禮教體系,我們才能進一步探究國家正教與民間信仰間的交會互動、涵納挪用與可能衝突。
德國社會學家韋伯(Max Weber; 1864-1920)在《儒教與道教》的首章「城市、諸侯與神祇」裡,便開宗明義地將中國與日本相比,指出中國很早就發展出牆垣砌圍的城市,而且只在城市裡有列入官方祀典的地方守護神。韋伯的研判可能不全然符合歷史實情,但隨著郡縣制度在明清中國的發展日趨成熟,砌城鑿池與設壇立廟確實同步開展,城的歷史與神的歷史可說孿生同體。郡縣城市作為中央與地方互動的樞紐,無疑是中央政治權威的伸展到民間社會的末稍神經。從封建的侯國到帝制的郡縣,政事與祭祀一直是地方政府的首要工作:「邑令之政不過事神、治民而已」。且「治民」與「事神」兩者並非陰陽相隔各立,實則相輔相成:「蓋事神為治民之本,而治民又為盡忠之本也。」因此在一般郡縣地方志的城池圖裡,除了官衙公署之外,最重要的建築物,便是崇祀各類神祇的壇廟。攤開任何一本明清府縣方志的城市圖,儼然是一幅官方祀典的萬神殿。圖上多未詳列散布各地的民間寺觀,但必會標示出官方祀典中的壇廟。包括位在圍城四方,各有特定祭祀功能的壇壝,這些壇壝猶如城市的定盤星,構成地方國家祀典的基礎架構。本課程即擬針對從中央到地方的官方祀典進行考察,並檢視國家祀典是否、又如何與民間生活產生關連。在明清發展的過程中,官方祀典如何對民間信仰加以收編,而民間信仰又如何援引或滲入官方祀典。 

課程目標
透過檢讀各類史料檔案,掌握帝制中國的官方祀典體系,並從中央都城的壇廟建置與郊祀祭禮,並進而探討其與民間信仰的種種可能牽連。同時引領修課同學吸納過去研究成果、熟習運用各類原始文本,從而思索並開展相關議題。 
課程要求
每週配合討論主題,選定閱讀原始材料、檔案,或二手研究專書、論文(另行指定)。修課學生每週須針對指定閱讀,撰寫心得、批評或疑問(三頁為限),於每週上課前一日(週一)下午6:00之前以電子郵件方式繳交。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備註: 每週二中午課後;或請以郵件聯繫約定商談時間。原則上以中午餐敘時間(12:00-14:00)為宜,餐敘前後則可逕赴中研院各所圖書館查借書籍資料。 
指定閱讀
 
參考書目
C. K. Yang, Religion in Chinese Society: A Study of Contemporary Social Functions of Religion and Some of their Historical Factors. (Berkeley: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, 1961)
Susan Naquin, Peking: Temples and City life, 1400-1900. (Berkeley: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, 2000)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 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無資料